工作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活動,沒有了它就覺得生活好像少了什麼,所以持續地工作到無法工作為止吧!! 不過辛苦工作之餘,也是需要玩樂來調劑身心呢!! ~~有意義的工作即是生活!!~~

星期日, 6月 25, 2006

磁碟機ATA介面 (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)

通常ATA介面由後面所連接的數字來判斷其介面的傳輸規格。例如ATA/33意即其介面可以支援33MB/sec的資料傳輸速度,同理,ATA/66與ATA/100即為傳輸介面的名稱。 而所有有關ATA介面的規範,是由美國國家標準局(ANSI)來制定,包括ATA~ATA-5等規範。IDE介面除了在介面規格提升之外,介面與系統之間的傳輸規格也不斷翻新,從原來採Int 13中斷方式的PIO Mode 0、1、2、3、4,到後來採用DMA通道,以記憶體直接存取模式的DMA Mode 0、1、2、3、4、5,傳輸速率不斷地倍增。

ATA 的發展有 ATA-1、ATA-2(又稱Enhance IDE)、ATA-3、ATA-4、ATA-33、ATA-66、ATA-100、ATA-133、Serial ATA-150 等,ATA-33 至 ATA-133 是屬於 Ultra ATA,因為 Ultra ATA 屬於 DMA 的方式,所以又稱為 Ultra DMA。

ATAPI 即 ATA Programming Interface,是控制儲存裝置的程式編緝標準,所以安裝 CDROM、DVDROM 都無需額外安裝驅動程式,因為它們已支援ATAPI。下面為規格演進表,提供做為參考:



參考來源:
IDE (Integrated Drive Electrnics) 規格介紹
ATA磁碟機介面規格簡介



其實IDE比較正確的說法是ATA,但由於市面上都稱IDE,所以就習以為稱了。最早期的ATA每秒傳輸速率只有8.33MB(PIO Mode 2),但受限於ISA的頻寬,所以一秒只有4MB的速度。後來另外幾家廠商為了改善這些缺點,聯合幾家CD-ROM的廠商制定了 Enhanced IDE,在原來的ATA之外,支援可抽取存取設備(如光碟機等等)的ATAPI(ATA Packet Interface)規格,而且它提供了PIO Mode 3和 DMA Mode 1 的資料傳輸速率,在開啟 DMA Mode 1 時,最高傳輸速率可達13.3MB/sec,後來一些硬碟廠商又提出 Fast ATA 和 Fast ATA-2,Fast ATA 和 Enhanced IDE 差別在 Fast ATA 不支援可抽取存取設備,然而 Fast ATA-2 不但將 ATAPI 規格列入,也增加了 PIO Mode 4 和 DMA Mode 2,兩者最高傳輸速率都是16.6MB/sec,不管是哪些廠商提出所謂的 Enhanced IDE 或是 Fast ATA-2,在美國國家標準學會都稱之為 ATA-2(ATA Extension),後來又不斷的演進,又推出了ATA-4(因為ATA-3並沒有推出新的傳輸介面,所以不多做介紹),就是現在所謂的 Ultra DMA/33,Ultra DMA 是最新一代的ATA規格,將併入目前的ATA-4,新型的Ultra DMA/33 傳輸速率最高可達33MB/s,至於和 ATA-2/3 最大的差別是 Ultra DMA/33 是並列傳輸,所以比非並列的 ATA-2/3 快很多。

PIO (Programmed Input/Output ):早期傳輸方式,由CPU控制硬碟到系統間的資料傳輸,但CPU快,硬碟慢,需要等待,影響效能。

DMA (Direct Memory Access):由 DMA 控制器直接存取記憶體,不直接經過CPU,讓硬碟與記憶體之間溝通與傳輸作業,絕大部分由硬碟本身與驅動程式共同完成,兩者間的許多溝通與控制作業不再需要透過CPU來管理。所以除了硬碟需要支援DMA的存取方式外,IDE介面卡也要支援DMA方式驅動才可,再加上驅動程式。